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扣球路線

在平常的訓練中,就要對各種扣球路線加以訓練,以保比賽中進攻的效率,避免攻擊疲乏而卡輪。
有一些隊伍,可能對攻擊手扣A線路的攔防非常有效,但是不太能攔防B線路。攻擊手如果有豐富的進攻路線,遇到各種風格的球隊,就能有所變換。

⋯⋯ ⋯⋯ 以下就主攻手(接應二傳)的進攻路線作大致介紹:

1.大斜線:
大斜線是最基本的一條線,攻擊手必須要學會打這條線。
因為,第一這條路線的距離最長,適合大力強攻。尤其對面5號位的那個角落,容易是一個防守死角,扣球如果可以命中那個角落,得分率很高。
正面扣球扣大斜線,是基本的扣球工夫。

2.直線:
直線的距離短,如果扣球點夠高,扣直線的攻擊性不俗。
且攻擊手常常會利用「跑斜扣直」的方式來打變線,這種變線(轉直線)的突然性高,常常有很好的進攻效果。
另外,扣直線球常是打手出界的一條很好的線路,一是瞄準攔網者的手指扣直線平衝球,二是瞄準攔網者外側的手,造成他破壞性的攔網
跑斜扣直要注意的是,身體在空中一定要維持平衡,否則容易失誤;下手時不要過於急躁,直線球的要旨,快與精準更勝於力道。
跑直線扣直線球,速度要快,不然對方攔網容易跟上。

3.腰線和小斜線
腰線和小斜線都是角度較斜的路線,容易閃過攔網者的手。但後者的難度較高,一般只作為一種突擊進攻,而較不是一個攻擊手的「主要扣球路線」。當年世界第一的主攻手米雷亞路易斯(Luis,Cub),其175公分的身高,打點高達328cm(線在排壇上最高的俄羅斯選手Gomova,身高202,打點也僅320)。路易斯的「主要進攻路線」便是小斜線,幾乎是球球往三米線內砸。其接班人魯伊茲(Ruiz,Cub)亦是以小斜線作為主要的進攻路線
腰線和小斜線在目前世界排壇上頗為流行;在中國,(職業隊)一線的主攻手,幾乎是人人會打小斜線,人人必打小斜線。
小斜線的難度高,但是突擊的效果很好,小斜線扣球與吊球結合(吊3號位),還能有效拉扯對方4號位防守球員的卡位。
扣腰線的難度則較低,而在一般的防守陣型上,5號位的防守球員較傾向站在大斜線的路線上,這時腰線的那個區域就是一個很容易得分的防守死角。
也因為腰線和小斜線的盛行,目前國際排壇上防守站位上,較常看到5號位的防守球員直接卡腰線這一條路線。
在武陵球員中,小夫的腰線是相當出色的;小斜線不用講,也開始有人人必扣的趨勢。

4.斜直線 介於(大)斜線和直線的扣球路線,概括稱為斜直線。
斜直線一般不常見,因為這條線路「基本上」是被攔死的。
但是可以利用超手、扣高弧度球等方式,讓這種線路的球通過攔網者的手,然後落在邊線上。
由於這條路線「被假定已攔死」,所以相對地,防守的球員對這條路線的防守會比較疏忽。如果能夠打進去,常常也有很好的得分效果。


小結: 1.以上是講「扣球路線」,扣球路線是扣球技巧的一種,當然扣球還可以依靠高打點、強力爆扣、扣點(釘球)等方式去達到效果。
2.扣球的線路要明確、要果斷,才容易得分。如果扣球時,對路線猶豫不決,很容易就失誤或者是打出無效率的球。
3.可以在助跑、起跳前先觀察對方防守的習性或漏洞,然後決定自己要扣哪一條路線。



本文為武陵高中51屆畢業生李有容著作

排球員的心理素質與心理訓練

排球員的心理素質與心理訓練

壹、心理素質
一個排球員是否優秀,要從身體素質、心理、技術三個層面來觀察。心理素質的重要性經常被忽略,許多排球員沒有重視到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調整和訓練,以致於比賽時─尤其是關鍵比分、對手實力相當的情形下,不敢發揮或者發揮失常;許多教練員,也因為不懂得運動心理學,使得訓練出來的球員,發揮不能達到最佳。

心理素質是否良好,通常視一個排球員「場上氣質」如何,是否能處變不驚?是否能保有激情?是否容易沮喪?是否作風頑強?一個排球員需要激情,才能帶動他的技術。但是太過於激情,心理的戰意遠高於技術水平,常會變成躁進、衝動,繼而動作變形、判斷失當等,而發生失誤。因此一個排球員需要冷靜,但是過於冷靜,缺少激情,會使得技術不能充分(或者說超常)發揮。怎麼樣取得一個平衡,就是難題所在。

另外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克服緊張。適度的緊張可能令球員超常發揮,但是過度的緊張,會使得球員失常。經驗較少的球員,面對比賽容易緊張;縱使經驗豐富的球員,在關鍵比分也容易會緊張。

心理素質可以經由訓練培養、控制,而想要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首先應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例如我現在是否緊張?我為什麼緊張?本文第貳章將介紹各種基本的訓練方法,第参章則介紹比賽中各個狀態所相對應的心理狀態及其調適,讓球員能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做出應對。

貳、心理訓練[1]

ㄧ、心理訓練的意義
心理訓練是指有目的、有計畫地對受訓者的個性和心理特徵施加影響的過程。廣義的理解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對運動員施加影響的過程,使其心理狀態發生變化,達到最適宜的程度以滿足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增進身心健康的需要。狹義則指,採用專門性的具體訓練方法來改變運動員或學生的具體心理因素,以適應體育教學、訓練和比賽的需要。本文的討論以廣義為主。

二、心理訓練方法
以下簡單介紹一些和運動相關的心理訓練。

1.放鬆訓練
ㄧ種專心致志地使自己身心放鬆的方法,有助於體力的回復和減緩精神疲勞。
其各種訓練方法的共通點是,注意高度集中於自我暗示語或他人暗示語,深沉的腹式呼吸,全身肌肉的完全放鬆。

2.生物反饋訓練
利用電子儀器將生理心理過程有關的機體生物學訊息(例如肌電、皮電、心率、血壓、腦電等)加以處理,以視覺或聽覺的方式顯示給人─即訊息反饋。訓練人通過這些訊息的認識,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
簡單而言,就是利用電子儀器把自身身體生理活動的訊息顯示出來,讓自己知道自己行動的效果,從而有意識地去控制行動。

3.想像訓練
想像訓練是教練員、運動員和體育運動心理學工作者最普遍運動的一種心理技能訓練方法,由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心理學家理查鎔‧蘇因率先提倡。

這是一種在暗示語的指導下,在頭腦中反覆想像某種運動動作或運動情境,從而提高運動技能和情緒控制能力的方法。

想像訓練有利於建立和鞏固正確動作的定型,有助於加快動作的熟練和加深動作記憶,賽前對於成功動作表象的體驗將起到動員作用,使運動員充滿必勝的信心,達到最佳競技狀態,這有助於消除肌肉痠痛和單調乏味的感覺。

我們在訓練球員時,經常告誡球員平常要多想像那個動作,這就是一種想像訓練。在想像時,想像的畫面越清晰準確,作出來的動作就越準確。此外,在想像的畫面中,還要隨時提醒自己動作關鍵點在哪裡、哪些小細節要注意、動作動態的流程如何等,透過腦海畫面和自我提醒的暗示語,加深對動作、技術的體會。

球員在頭腦裡先進行一次「身臨其境」的演練或比賽,讓球員腦中有一個比賽(或動作)的畫面,再對這個畫面反覆想像、體驗和反應。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提高掌握動作的質量,形成完整動作的準確性。

在想像訓練時,要注意首先想像中的技術動作必須是正確、理想、成功的,第二,在想像過程中,若出現負面情緒時,應立即加以克服。

4.暗示訓練
利用言語等刺激物,對運動員的心理施加影響,並進而控制行為的過程。例如,告訴自己:「我是最強的,我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場上的敵人不足為懼!」。研究證明,自我暗示能提高動作的穩定性並能增加成功率。

球員在賽前和賽中,應常在心裡和自己對話,利用「阿Q心態」的暗示語,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增加自己的信心。

5.模擬訓練
這是將訓練安排在比賽條件相似的環境下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使運動員逐步適應比賽的特殊環境,有利於提高臨場的表現較能和比賽水平。同時透過模擬訓練,排除運動員比賽時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態。

表象訓練是在「心裡」的模擬,而模擬訓練則是在外部,實地的進行模擬。例如古巴二傳手桑托斯的跳發球非常強勁,中國女排在作接發球訓練時,就會刻意模仿他的跳發球,並且有意識地在發球前說「2號桑托斯」;或者各隊到新環境比賽,需要賽前練球以適應球場,這也是模擬訓練的一種應用。

模擬訓練可以使球員對某種狀況的熟晰度提升,使得對該種狀況的緊張、恐懼等負面感情減低。球員也可以利用「心裡想像」來模擬,比方說在腦海裡預演和某隊的比賽,該怎麼進攻、防守。

6.其他訓練方法
a.集中注意力訓練
比賽中常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如何提升注意力是重要的課題。注意力可以經由練習而提升,除了練習專注在某項事物上,提升注意力的方式還有例如(利用自我暗示等方式)讓自己對從事的活動有強烈的興趣,來自內部的興趣動機可以使人全神貫注、在比賽中把自己忘掉、在比賽中把環境忘掉,注意力集中於如何在場上敏捷地反應動作等。

b.意志訓練
意志品質是決定人心裡的一個因素,中國女排常講「拚鬥精神」,就是指在艱難的狀態下還是不放棄。

在訓練中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快速變化的困難,培養運動員當機立斷,正確估計危險程度,毫不猶豫完成決定的果斷精神。一般而言,可採用說服教育、榜樣作用、自我命令等方式來訓練意志。而在平常練習中,球員對於任何球或動作,都應該要盡量去接起、完成,不應任意有「反正比賽的時候我就會做到」的想法。

c.肌肉調節
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面部的表情和肌肉的緊張度,以調節情緒。情緒狀態與外部表情存在著密切地關聯,因此有「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說法,美國心理學家傑克布遜研究發現,如果消除肌肉緊張,則不安的心理因素也會減少。通過改變外部表情的方法,相應地改變情緒狀態。例如感到緊張焦慮時,有意識地放鬆面部肌肉,或者用手輕輕搓面部,讓肌肉放鬆。

d.活動調節
大腦和肌肉的訊息是雙向傳導的,神經興奮可以從大腦傳至肌肉,也可以從肌肉傳至大腦。肌肉活動積極,從肌肉向大腦傳遞的衝動就多,大腦興奮水平就高,情緒就會高漲,反之則否。

因此,利用不同速度、幅度、強度和節奏的活動,可以調節情緒的狀態。例如情緒高漲時,採用強度小、節奏慢、幅度小的動作,可以降低情緒興奮性。

e.音樂調節
通過情緒鮮明的音樂,控制情緒狀態。音樂能夠影響人的身心,早已為人們所接受。運動員在賽前,或可利用音樂來調節情緒。

f.呼吸調節
通過深呼吸有可能使運動員的情緒波動穩定下來。緊張時,呼吸變得短促,此時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中樞神經便迅速做出控制性的保護性反應,這時可以用緩慢的呼氣吸氣,讓自己情緒穩定;情緒低沉時,可採用長吸氣與有力的呼氣提高興奮程度。

g.顏色調節
顏色是視覺刺激物,可以同時引起其他感覺,使人感到溫度、重量、味道等的不同,此稱為聯覺。例如看藍色的東西會感覺較冷,紅色的東西則覺得熱。
色彩心理學認為,綠、藍、紫色,具有鎮靜效果;紅、黃色則有提振精神,振奮士氣的作用。

排球比賽的用球由原來的一種淺色(白球),改為現在的彩色球,除了適應電視轉播和利於運動員判斷球旋轉方向外,也是爲了調節運動員枯燥的訓練,在視覺上增加色彩的刺激,從心理上起到振奮情緒的作用。

h.語言調節
使用語言、手勢、表情或其他暗號,來對心理活動施加影響的方法。

暗示可分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消極暗示例如:「我不會輸」、「我不緊張」;積極暗示則如「我贏定了」、「對方不足為懼」。比賽前和比賽中,教練員和運動員應盡量用積極語言分析對手情況,制定戰術、樹立信心,而非消極地暗示。

教練員應注意自己的手勢、姿態、臉部表情和眼神,這都是傳遞暗示訊息的媒介,可能對運動員心理帶來重要影響。


参、比賽的心理狀態及調控
一、賽前的心理狀態及調控
球員在賽前(可能從幾天前,也可能從賽前幾小時前)可能出現的心理狀態如下:
1.興奮積極
這是一種有利比賽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突出的一點是想比賽的慾望,對於參加比賽不認為是負擔,而是一種快樂的體驗。

2.緊張膽怯
當球員過度擔心比賽勝負、觀眾親友前來、個人得失分、教練隊友的訓斥等,就可能產生這種不良情緒狀態。

3.消極淡漠
球員消極逃避,責任心不強。比賽中反應遲緩,動作節奏慢,沒有爭取勝利的欲望。產生這種狀態的球員,大多對比賽目的不明確,對自己失去信心或認為比賽無所謂,責任心差及其他客觀因素造成。

4.盲目自信
這種狀態是對比賽困難度估計不足,遠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盲目自信,在比賽中隨隨便便,不能充分地動員自己全部力量去克服困難,去認真面對比賽。

雖然情緒是飽滿的,但是處於消極盲目樂觀。其產生原因在於指導思想錯誤,掌握了解的情況不全面,故低估計對手實力,或者是球員自身傲氣和目中無人。

研究指出,73%的球員在賽前處於積極備戰狀態,21%的球員在比前出現過份激動狀態,至於淡漠和盲目自信狀態的球員則是少數。另有研究指出,37.1%的球員在賽前1至2小時出現賽前狀態,38.4%的球員在賽前十分鐘開始出現賽前狀態,22%的球員在賽前一天至幾天出現賽前狀態,2.5%的球員在賽前幾個星期就出現賽前狀態。賽前狀態出現過早或過晚,對比賽成績都不利。

興奮積極的狀態,是對比賽最好的一種狀態。除了教練員應用各種方法使球員進入此種狀態外,球員也應自我調適。調適的方法則是通過前述的訓練方法,如放鬆訓練、想像訓練、模擬訓練等。

二、比賽中的心理狀態及調控
a.臨場替補球員的心理狀態
平常較少上場的運動員,由於缺乏比賽經驗,上場後心理容易緊張或膽怯,往往不知所措,不能得心應手,因此有一種發球策略就是把球發給剛替補上場的球員。對於這種情形,教練員和隊友應給予充分鼓勵,教練員在派遣替補球員上場時,也應給予其「具體而明確的任務指示」,例如對於替補發球員,應明確指示其球應發向哪個位置、哪一種性能的球、發完球後如何站位等,促使其融入比賽,不致不知何其措手足。

較年輕的替補球員,若是性格開朗、求戰心切者,勇於在場上發揮自己的才幹,雖然技戰術不成熟,但是積極度高,主動性強,能在場上發揮一定作用,這類年輕球員往往成長的比較快,甚至場上表現可以比老隊員還要好,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常常會大膽採用新人來比賽。

b.對手的實力情況
如果對手實力較差,我方實力雄厚時,運動員很容易出現麻痺大意、草率輕敵的情緒,並想輕而易舉取得勝利。此時要是遇到困難,例如對手頑強抵抗,或是超乎預期,我方球員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難以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導致動作和陣勢紊亂。因此,經常需要提醒球員的是,縱使對手實力差,心態上雖可輕鬆,但仍應保持相當的注意和謹慎。此時應有「爲下一場比賽作鍛鍊」而認真面對這場比賽,或是「練習如何拉開比分、保持差距」的心態,不能草率隨便,只以贏得比賽為目標。

如果對手實力強,我方實力較差,球員往往會有三種心理狀態。
一種是不畏強敵、勇猛頑強、敢於硬碰、準備充分、果斷善戰,想著:我承認你很強,但是我覺得也很強,我對自己有絕對信心,大家不交手,怎麼知道誰強一些。

另外一種心態,是處變不驚、負隅頑抗、以小博大,也就是抱持「衝擊對手」的心態,想著:我比你弱,輸是正常的,所以我沒有任何輸贏壓力,能得一分便是多厲害一分,我從你手上得這一分,全場將爲我歡呼動容。所以我將傾盡所能,從你手上得到最多的分數。

有這種心態的球隊或隊員,往往因為對手面對弱隊比較輕敵,但該弱隊卻因此激發出更多的潛能,而有局面逆轉的情形。在實力相當的兩隊較勁中,教練員也常常示意隊員應該放低身段,把自己設想成弱隊,抱持著衝擊對手的態度,如此才能有更良好的發揮。

最後一種是比較差的心態,即是未戰先敗,被對手氣勢懾服,認為不可能勝過對手贏得比賽,因此表現地消極、無所謂,處處處於被動。

當和對手實力相當時,球員較易有想贏怕輸的想法,其心理活動也有兩種。

一種是沒有包袱,全心想贏,不怕困難,情緒高漲作好激烈拚搏的準備;另外一種則感到壓力、怕輸,內心忐忑不安,害怕自己發揮不良影響隊伍,因而小心謹慎,綁手綁腳不敢盡力發揮。面對這種情況,應如前所述,把自己身段擺低,抱持以弱衝強的心態,才能減低輸贏壓力,激發潛能。

c.臨場比賽的形勢
處於領先時(大比分或該局比分),主要表現是全隊充滿信心、頭腦清醒、士氣高振、情緒穩定而適度緊張, 這種狀態使得球員發揮能更得心應手。但也有球員會顯得鬆懈,滿足於暫時的勝利,對於變化準備不足。當落後的對手逐漸追趕時,有些球員可能會如夢中醒,立即全力施為,再度壓倒對方;也有球員是自尊受挫,結果變得緊張躁進,急於壓下對手而進攻單一、動作失調等,造成效率不高。

在隊伍落後時,球員鬥志不喪,頭腦清醒,隊伍即時作出調整,若能在落後情形下連續追趕,全隊情緒將逐漸提升高漲,甚至常有逆轉取勝的情形;但若失去信心,情緒低落,處處被動而挨打,則將兵敗如山倒。

當比賽進入後段(20分以後)而膠著時,球員普遍注意力集中、敏銳度提高、高度緊張,因此吊球在這個時候效率不彰,應該特別注意。因此在最後的膠著中,往往是強攻的比拼,哪一方克服情緒障礙勇於下手,哪一方就是最後的贏家,球員心理素質優劣的差異,在此時最為關鍵、明顯。

三、賽後心理狀態和恢復
比賽的勝利或鎩羽,球員表現的成功或失敗,都會帶來各種心理活動。尤其是重大比賽,在大腦皮層的痕跡作用可長達1到3個月。

一般而言,無論比賽勝負,球員情緒都有積極和消極兩個層面。

a. 勝利後的情緒體驗
積極者,對勝利和成績的優越感、滿足感,增加了球員的自信,令其對於訓練更為熱衷,渴望獲得更好的成績,提升其能力至更高的境界;消極者,對於取得的成績自誇自大,盲目自信,繼而高估自己的水平,看不見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忘記比賽中出現的錯誤和漏洞,對下一步的訓練、提升漠不關心,對以後的比賽不願付出更大努力。

b.失敗後的情體驗
積極者,能正確認識失敗的原因,並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有決心克服自己的缺點,學習他人長處,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消極者,對失敗不滿,無精打采,喪失信心,甚至怨天尤人,抱怨隊友。

一場比賽結束後,若整個賽程尚未打完,球員應盡快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能耽溺於勝利的喜悅或是失敗的沮喪,要迅速地回復備戰狀態。


本文為武陵高中51屆畢業生李有容著作

大主攻與小主攻

大主攻與小主攻
原文發表於無名小站,fantasy51013,2009.09.21
----------------------------
主攻手未必代表著隊上進攻主力,但是絕對會是一傳陣容的主力。
就排球接發球陣形而言,現在三人接發球已經是主流趨勢,縱使是四人接發球,主攻手也佔了接發陣容的一半。對於主攻手接球能力的挑剔必須嚴格,只因其必須要能撐起一傳體系,一傳體系薄弱的隊伍,縱使進攻點強悍無匹,也難有有效發揮。世界上許多隊伍採用的主攻手,未必是進攻強勁上的考量,而是對於一傳體系的考量。

比方說義大利女排主攻手Piccinini,雖然身高僅180,彈跳能力和進攻不算頂尖,但因為一傳能力極佳(擁有完美一傳的美譽),因此縱然義大利許多球員在身高和力量上都勝過他,他仍成為義大利主力先發陣容中的不二人選

其他許多世界著名主攻,不但具備為人稱道、聞之色變的扣球實力,他們在地面上的功夫更是他們所屬球隊極度仰賴的一點。
諸如:
1.古巴老將Ruiz,他的進攻實力世界數一數二,縱使在2008年北京奧運(Ruiz的退休戰),他年歲已大,仍然奪下扣球排行榜第三的佳績。(第一第二皆為古巴選手)。隨著他的退休,古巴受到最大的衝擊反而不是進攻,而是一傳體系。
2.俄羅斯Artamonova、Sokolova不僅是隊上進攻突破點,更是一傳陣容的保障點。
3.巴西PAULA

基於上述論點,現在國際排壇對於主攻場上定位擺在「進攻」一職的概念有淡化趨勢,繼而一種新面貌的主攻手出現,突破了以往”點高””力大”的刻板印象。中國人把主攻的位置分作兩種,大主攻以及小主攻。
中國女排選手未能像歐美國家能選出眾多身材高大的攻擊手,故其球隊的劣勢往往是缺乏具決定性的主攻手。一但擁有身材高大、力量出眾的選手,必定是隊上的至寶,而這樣的選手在一個排球賽事周期(常以奧運4年為一周期)中頂多只有一名甚至沒有,中國至今在身材力量上較能媲美歐美主攻手的甚至僅僅郎平(1980s)及王一梅(北京奧運週期至今)兩號人物。主攻手既為中國隊的劣勢,其對主攻手的使用就不會像俄羅斯隊般以高舉高打為主要手段,進而分出大小主攻兩種型態。
所謂的「大」,有”主要”、”強大”的意義。而「小」當然也能說其實力較微小,或者角色較居次,但這是以一個小主攻去面對雙人封網或者調整強攻、高舉高打這類型進攻時的弱小,若以戰術配合的時候,小主攻的得分率仍是不容小覷,甚至當對手攔防實力堅強,連己方大主攻都久攻不下,此時小主攻反而可能以其進攻特點活潑的特質維持得分效率。
大小主攻手的劃分法,其一觀點是「特色別」,以進攻手法、進攻特點、力道、球點來區別。另一則是「位置別」,依照球員場上的相對站位而分別。
特色別:大主攻是力的揮灑,小主攻則是技的展現。大主攻本身能依賴自身進攻實力強行突破對手防線,而小主攻多配合隊上組織的戰術(包括平拉開、時間差、切入/跟進扣球、前交叉等)作為得分手段。
位置別: 鑑於上述大小主攻的特色和效益,大主攻能在兩點攻較單調的進攻環節中進行強扣得分,小主攻則多與隊友配合戰術攻才能發揮其優勢,故大主攻需要打兩輪前排兩點攻,小主攻則打一輪。

B1 A1 S
O A2 L
以此關係圖而言,A1係大主攻,A2為小主攻。


大小主攻所扮演的角色
1. 大主攻:自身條件具有優勢,如球點高、力量大,能單憑實而不華的扣球突破封網和防守達成直接得分的目的。大主攻在高舉高打這項展現攻擊手個人實力的二傳球上必須有出色的表現,二傳手傳給大主攻的球也多以高拉開、高舉高打的球,讓大主攻手能充分發揮自身力道或球點的優勢。當然,大主攻也會參與戰術進攻,即是速度較快的拉開扣球或切入扣球,只是較多的時刻大主攻扣的球較為單調而直截。
大主攻必須有獨當一面的實力,尤其當前排兩點攻的輪次時,不到位的一傳將導致副攻點的作廢,也就是只剩下接應二傳及大主攻兩點可以強行組織攻勢,但後排的接應二傳主要負責快速強勁的後排衝飛扣球(或1號位後排強扣),若讓後排強行進攻的話,速度快則失誤率高,速度慢則輕易被封網鎖定,加上後排進攻的流暢度和得分率非常相關,讓接應手進行調整強攻未嘗不可,但只是一時之計。所以對於調整強攻的大任通常都落在大主攻手身上,大主攻則必須有能力和責任對於調整強攻發力扣球,繼而破壞對方組織甚至照樣直接得分。另一點是當前排只有兩點攻時,兩名攻擊手很容易被對方封網手鎖定,融入跑動戰術、立體進攻是一條出路,大主攻手的實力能否撕裂對方雙人封網、或者打出超手扣球更是決定一個球隊會不會在兩點攻輪次被卡輪的重要因素。
中國女子排球隊對大主攻人選大概有幾點要求:
1.擁有大力跳發的能力
2.能在前排兩點攻時擁有得分、渡輪的能力
3.出色的攔網實力
4.能後排扣球

2.小主攻:在強力進攻的表現上較不突出,但能憑藉多變的扣球路線以及快節奏的跑動、扣球等融入戰術進攻的體系,利用速度和變化彌補其力道或者球點上的劣勢。上述說法似乎是不太厚道,應該說大主攻的優勢是力道和球點,小主攻的優勢是速度和變化。小主攻在扣球技術上往往要更精湛,大主攻手法技巧可以容許粗糙些,但小主攻必須擁有豐富的進攻手段,多變的進攻路線,時而打手出界,時而重扣時而輕吊,節奏讓人難以掌握。這些能力則需要仰賴精湛的手上技術。


註:有些國家的球隊特色則較無大小主攻的差別如
1. 兩名主攻皆以高舉強打,其主攻實力強,隊上進攻主要以兩名主攻及接應二傳為突破點,副攻的角色較不彰顯,縱使是前排三點時的主攻,也主要以高拉開、高舉高打為手段,兩名主攻的特色相近。
2. 隊上特點以團隊戰術為主,主攻多扣平拉開等快節奏進攻球,縱使前排兩點攻時也仍強調戰術組織進攻,這樣隊伍的兩名主攻手都較偏向小主攻特質,如日本隊。但是這樣類型的隊伍並不代表是主攻實力較差的隊伍,好比巴西隊的主攻身材、力道、彈跳力等都很驚人,兩名主攻手能同時擁有大主攻級的實力,但巴西隊的球風採快速多變,他們主攻也以快節奏的強攻為主。

反對「打過就好」

反對「打過就好主義」
[案例事實]
某日,X大學A系女排與B系女排在打友誼賽。
A系女排攻擊手甲,進攻連續出現三次失誤,三次皆將球扣在網帶上。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B系女排,攻擊手乙亦連續將球扣在網帶上。
對於隊上攻擊手的失誤,A系女排隊員吩咐甲:「要打過,打過就好」;B系女排隊員則叮嚀乙:「要敢打」。

壹、 前言
進入大學已一年餘。雖然我在高中時期就對大學系隊風格頗不以為然,進入大學後,其中一項感受深刻、無法接受的,便是有些系排,或者應該說,許多站在大學排球場打球的人,都喜歡講這句話-----「把球處理(打)過就好」-----我們姑且稱這叫做「打過就好主義」,其論者主張把球安全的送過網就好,除了「…過就好」以外,他們還喜歡提醒人要把球「打過」、「發過」、「處理過」。


貳、 無意義的叮嚀
探究講這些話的人,其心意不外乎是避免隊上的直接失分。然而這種叮嚀,究竟能收到怎樣的效果?甚至是否造成了反效果?不曉得講出口的人,有沒有思考過。

在法條體系中,有時會出現所謂「重複規定」的情形。如刑法侵入住居罪「無故侵入他人…..」,「無故」即「無阻卻違法事由(包括超法規阻卻事由)」。然而若有阻卻違法事由,自然是能夠阻卻違法,立法者在條文中使用「無故」一詞,似是贅詞,實則不然。「無故」在條文中的效果,除了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實證化[1],更是「提醒審判者」適用法條時,須注意有無阻卻違法事由。


回到我們討論的主題,有時候提醒是必要的,那麼提醒隊友「球要…過」是必要的嗎?


世界知名的郎平教練的領導風格是:「在比賽中,不須特別給隊員壓力,因為上場的每個人,都會想要盡力打出最好的表現。」同樣的道理,我們應該可以信賴場上的選手,無一不想表現得好;從反面而言,他們總不會在發球的時候希望「球不要發過」,在扣球的時候希望「球扣不過或扣出界外」,或是進攻[2]的時候不知道「球要打過去」。不須要說,球員都知道他要做什麼,球員也會盡力去表現。

於是,我個人強烈認為,這種叮嚀在比賽場上,不僅無意義,甚至造成球員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就好像我不斷提醒你「要記得呼吸」般,並不具有意義,因為縱使我不講,你也不會忘了呼吸。縱然是球員真的懵了,忘記動作的目的到底在哪裡(比方說扣球是為了得分)[3],此時要提醒他,也應該轉個方式,給他另外一個目標,而不是草率的要他打過就好[4]。

要澄清的是,除了把球「發過就好」、「打過就好」、「處理過就好」以外,常聽見的還有把球「打高就好」、「(攔網)碰到就好」。語句雖然類似前者,但後者具有戰術選擇上的意涵,屬於有意義的觀念通知。且在負面效果的製造上,後者的傷害遠遠不若前者,故本文討論的僅限於前者,亦即把球「發/打/處理」過。


參、 對球員的影響
「把球…過就好」,此話一出,對球員最直接造成的傷害,就是自信心的摧毀。這句話隱含說話者不信任球員能把球處理(發)過的能力,而聽者多少也能感覺到。若聽多了,將會大幅削減球員自身信心,因為其感受到自己處於「不被信賴」的氛圍。自信心對排球運動何其重要,自不待言,打排球若沒有自信心,那便像無鋒之刃,或言像沒有內勁推動的降龍十八掌。


另一項影響是,縱然球員神經比較大條,沒有感受到這句話「背後的精神」,除非球員左耳進右耳出,否則球員為了履行隊友的如此提醒,必定會格外注意,有時則產生額外的壓力(來自隊友期望的壓力)。比賽時集中注意力是件好事情,但若注意力的集中不是自然、由心而發,而是刻意的,那麼往往會使自己決定不夠果斷,打球不夠堅決,在場上不夠霸氣。有經驗的選手都知道,自己在處理球時,不管是接球、扣球、發球等,只要有一分猶豫,都會使球的質量打折扣。一個選手在場上表現神勇之際,必定報持一個義無反顧的心態。尤其在高手過招時,若心中有顧忌,以致出手有所保留,這已是敗象之先兆。


總括而言,當我們告訴隊友「把球…過就好」,一來會衝擊到隊友的自信心,長期來說更有可能影響到隊友的自尊心。二者,會造成隊友不必要的壓力。自信心是每個排球動作的靈魂,作為一個球員,最怕的便是失去自信。當球員缺乏自信,往往不能有所發揮,甚至容易失常;球員有壓力,會導致動作綁手綁腳,或是出手有所保留,不能隨心淋漓發揮。


此外,若球員感到處於一個不被信任的環境,他與團隊間的信賴感低落,在默契、協作或是歸屬感等層面,都會有連帶的不良的影響。

那麼告訴隊友「把球…過就好」是否有正面影響呢?若被告知者確實依照告知者的意思,把球打過就好。這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是被告知的球員減低了球的強度,強度減低,技術的難度也減低,於是可以較輕易、穩定的把球打過。第二是被告知的球員,增加擊球的謹慎度,但也因為要小心翼翼,使得球的質量打折扣。最後,球是安全過網了,然後呢?「過了就好主義」論者總是認為,不要直接失分就好,把球安全送過去,還能拚防反、拚對方失誤。吾人認為這樣的見解只能成立於我方實力遠勝對手的情況。若是對方實力與我方相似,兩隊決勝的關鍵就是臨場發揮,臨場發揮好壞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就是隊上的氣勢[5]。將球毫無威脅的打過去,被對方輕易組織一波有效進攻,會增長其囂張,滅我方氣燄。貪圖苟且的一分,製造一顆機會球給對方,表面上對方未必能把握這個機會而得到這一分,我方看似有打過就有賺頭,但實質上,若把氣勢這類不能量化的因素考慮進來,究竟只求將球安全打過的效益如何,有待商榷?那麼更遑論對手實力高於我方了,正所謂「你打不死對方,就要等著被對方打死」。所以,「過了就好主義」顯得未免太小家子氣(因為只能倚強凌弱)。

肆、 什麼樣的機會
從而,我們從另一個觀點檢討「過了就好主義」------為什麼要給球員碰球的機會?當二傳把球傳給攻擊手(或一個球員),是希望他把球打過去就好嗎?還是說,把球傳給他,只是基於人情,讓他有個碰碰球的機會?我想,大多數的情況應該是(1)比賽中希望其得分(2)該球員有能力、適合處理這顆球(3)希望讓他有機會嘗試,進而培養經驗、進步。如果希望擊球的球員可以進步,那麼並不應該侷限他發揮的機會。

在排球比賽中,當我方不能給對方製造麻煩(亦即傳過去的球是Free ball),對方便能輕易組織有效率的進攻。當我們不能在這波進攻打死對方,就要做好被對方這波防反打死的心理準備。於是,當我們要求球員把球打過就好,其他事情在所不問,是否定了擊球者的機會,而把機會給與對手。這與排球運動在於團隊互助合作、球隊競爭的意旨並不符合。

伍、 結論
「美国女排队长桑托斯说:“郎平在比赛之前告诉我们放松地进行比赛,而且享受比赛。只要在比赛中尽力,就已经足够。平时,郎平就像我们的家人一般。」[6]

當然,在比賽中,我們總不能放任一個隊員頻頻丟分。在競爭性高的比賽中,固然不適合拿比分當本錢,讓球員在賽場上練習進攻。但是這個問題的癥結點應該在於球隊領導者未對上場球員的配置做出正確的評估。技術不夠純熟的球員,仍決定要讓他上場,本來就要承擔他上場而失誤的風險。這個風險多大,球隊領導者自身要做好評估及對應,而不是讓他上場,而給與諸多限制。球員上場,不能盡情發揮,將導致其信心受挫外,也有礙他技術的進步。

至於風險的控制,二傳手也應承擔責任。一個球員是否有把握扣中傳球、一個球員的狀況是否良好等等問題,二傳手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做出適當判斷。決定將球傳給誰後,就應對他與以信任,正是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上述是針對進攻的情形而言。在發球的情形,球隊領導者可以使用換人發球的戰術解決發球者不穩定的問題。總之,壓力和責任的分配應該合理,而不是全部加諸在一個球員身上。
當然,適當的提醒絕對是必要的。提醒,應該是「適當」的,所謂適當,除了不該對選手大吼大叫,動之以怒外,所用的言詞應該要能確實達到效果。告訴球員,球要打過,要發過,但誰不知道球要打過?應該告訴球員的是,球要怎樣打才會過、他的問題是出在哪裡、他忽略哪些細節、他可以怎樣作會更好等。
應給予其具體的建議,而非空洞、無意義的叮嚀,無意義的言詞只是淪為說話者情緒的宣洩罷了。
比賽中,相比起男性教練對隊員大喊大叫一陣痛駡的作法,溫柔的郎平只是不停的提醒隊員“你們是最好的,一定要盡自己最大努力”,鼓勵和肯定讓這支球隊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希望,表現出了超出以往任何比賽的冷靜和自信。

我贊成郎平,贊成以鼓勵代替責備。我反對打過就好主義,反對不負責任的說:「打過就好!」。
----------------------------------------------------------------------------------
[1]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I,305頁
[2] 指廣義進攻,見排球規則2009-2012 13.1.1 All actions which direct the ball towards the opponent, with the exception of service and block, are considered as attack hits.。
[3] 參見排球教室第四講,參、了解動作的精神與目的,李有容
[4] 見本文陸、結論
[5] 全隊的氣勢或可認為是全體隊員的自信心
[6] 2008年08月22日 东南快报


本篇文章收錄於<武陵排球教室第二期>,李有容

攻擊的概念和定義

攻擊的概念和定義

一、前言
排球規則中有許多牽涉到「攻擊」(ATTACK)的規定,何謂「攻擊」?只要閱讀排球規則,就可以知道答案。攻擊的定義甚為明確,但是仍有許多人誤解。故本文將再把攻擊的定義做一個釐清。


二、最狹義的定義
最狹義的定義,也是最常見的誤解,僅把攻擊的概念定義在「扣球動作」(SPIKE)也就是說,必須球員有扣球動作,才算是攻擊。

此定義將產生一個問題─什麼叫做扣球動作?
首先,扣球動作不容易認定,也沒有標準,如:是否要有助跑?是否一定要起跳?單腳起跳還是雙腳起跳?擊球時球是否要在網子上?只用手指壓球算不算扣球?手腕是不是一定要有扣擊動作?球是不是一定要旋轉?
再者,一名身高2米的球員在網前起跳,把球用傳球(SET;即台灣人說的托球)的動作把球向下壓,不算是攻擊?因為攻擊是指扣球動作?

此外,若攻擊是指扣球動作,那麼豈不是意謂著如果對方沒有扣球,只是將球用其他方式送過來,我方攔網不能在對方空間觸球?因為規則規定

14.3 BLOCKING WITHIN THE OPPONENT'S SPACE
In blocking, the player may place his/her hands and arms beyond the net provided that this action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opponent’s play. Thus, it is not permitted to touch the ball beyond the net until an opponent has executed an attack hit.
此時,誤解者似是修正其見解,認為:應視有無「攻擊」意圖,還是只是將球處理過;擊出的球有無攻擊(侵略)性?

本文的批評則是,若以有無攻擊意圖判斷是否為攻擊動作,那只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證,因為重頭到尾仍然沒有解釋合為攻擊;若以擊出的球有無攻擊性、侵略性而定義,只會淪於「主觀判斷」,完全失去標準。
故,攻擊(ATTACK)和扣球(SPIKE)應要清楚區分,前者是排球運動的一個「概念」,後者則是排球技術


三、最廣義的定義最廣義的定義就是,舉凡將球擊向對方場區的動作,都叫做攻擊(動作)包括發球、攔網、扣球[1]、處理過去的球、直接接回去的球、吊過去的球。

此乃從客觀上來定義,所以就算是無意識中將球擊過,也屬於攻擊。

四、
排球規則的定義
規則13.1.1是對攻擊動作概念的定義:「All actions which direct the ball towards the opponent, with the exception of service and block, are considered as attack hits.」。

排球規則對於攻擊動作(ATTACK HIT)的定義,是採廣義的定義,但基於一些適用上的明確和規則體系的技術問題,而將廣義的攻擊扣除發球和攔網。
所以,就算是毫無意識、毫無攻擊性、毫無扣球動作而將球直接擊向對方場區,也不失為攻擊動作。


五、附論─後排球員可以在前排攻擊;自由人也可以攻
如前所述,攻擊是指「除了發球和攔網外,所有將球直接擊向對方的動作」,應與「扣球」做區別

於排球比賽中,後排球員在前排將球擊向對方場區,如後排二傳手的二次吊球、處理回去的球、救球但直接送過的球等,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自由人也常常需要把球送回對方場區,除了用傳(SET)、墊(PASS)或是接噴回去(RECEIVE)外,也常有自由人於第三球時直接用扣球(SPIKE,但基本上他們不起跳)的方式將球「扣回」對方場區。他們犯規嗎?當然不!
於是,有一件事情可得而知─後排球員當然可以在前排攻擊;自由人當然可以攻擊

誤解者,乃因他們誤認了「攻擊」的意義,以及沒有認真念排球規則。
根據排球規則的規定
13.2.3 A back-row player may also complete an attack hit from the front zone, if at the moment of the contact part of the ball is lower than the top of the net.

第一句話已經開門見山的說,後排球員可在前排完成攻擊動作[2];第二句話則補充說明條件─該後排球員擊球時,觸球位置的高度完全低於網帶。
19.3.1.2 He/she (按:即自由人) is restricted to perform as a back row player and is not allowed to complete an attack hit from anywhere (including playing court and free zone) if at the moment of the contact, the ball is entirely higher than the top of the net.
也就是說,自由人在一定條件下不可以完成攻擊動作 ,此條件即是當球完全高於網帶時。


----------------------------------------------------------------------------------------------------------------------[1] 按照中國的分類,排球技術可分為六路,再依據進攻還是防守技術,可分為上三路與下三路。上三路,也就是進攻的技術,分別為發球、攔網、扣球。應注意此為「技術」的分類,並非「概念」的分類。
[2] 且僅謂不可以完成(COMPLETE)攻擊動作,未說不可以使用(EXCUTIVE)攻擊動作,應予注意。兩者的區分請參閱排球規則。


本文收錄於<<武陵排球教室第二期>>,李有容

觸網並沒有犯規

觸網並沒有犯規
一、觸網的合法化
早自十年前(2001-2004版)的排球規則[1],就明文宣示了觸網並非犯規行為。
亦即,觸網不犯規,犯規的是「妨礙比賽」的行為,以及(試圖)擊球動作中的觸網。
在2009-2012版的新規則中,除了文字的陳述變成「允許觸網」,更將(試圖)擊球動作中的觸網合法化,而將犯規的重心完全移至「妨礙比賽」[2]。

總而言之,觸網行為無論從以往「原則上不視為犯規」或是現在「規則所允許」,其效果都是不犯規;犯規的行為其實是「妨礙比賽」。

二、妨礙比賽
什麼是妨礙比賽?這不是由個人恣意做主觀上認定的。哪些動作屬於妨礙比賽,排球規則在第11.4.4亦有列舉的規定[3]。

依照規則11.4.4,在球網處妨礙比賽的行為(11.4在規定PLAYER'S FAULTS AT THE NET)包括:
  1. 球員在擊球動作中觸碰到網帶(top band),或是標誌竿(antenna)上方80cm(即網子上方的標竿)
  2. 擊球同時利用網子作支撐
  3. 製造一個優於對手的利益
  4. 做干擾對手合法嘗試擊球的活動

第1點,較無疑問,也是發生最頻繁的類別。第2點,比較難想像,例如快將跌倒的二傳手倚靠在網子上進行二傳、扣球時因為過度前飛所以扣球同時扶趴在網子上。但應不包括「擊球後」因為重心不穩而借助球網作支撐,此為規則文義得到的必然解釋。

第3點則甚須說明。排球規則的官方版本,尚未有官方(FIVB)中文版本。坊間的中文版本,多為國人自譯。中文的文獻幾乎將此項規定翻譯成「利用對手取得優勢」,包括台灣地區知名的「排球裁判規則交流網」[4]亦做此翻譯。當年2009-2012版本規則甫問世,作者即向國內知名的國際A級裁判陳進發教授請教該條的意思,陳教授卻仍用排球裁判規則交流網對該條的中文翻譯答覆我。

本文認為,將本規定翻譯成「利用對手取得優勢」乃是荒謬、僵硬的翻法。之所以批其荒謬,乃因為何謂「利用對手取得優勢」?簡直難以想像,甚至難以理解。會作此誤譯,應是語言能力不足,且未有體系、實際情形上的思考。中華排協印行的規則手冊上,竟將這段文字翻譯成「伸越對方空間」,簡直是離譜至極,風馬牛不相及[5]。

此條應翻譯做「製造一個優於對手的優勢」[6]。何解?觸網是被允許的,但是如果利用觸網行為,去製造優勢,則變成非法的妨礙比賽。比方說,在扣球的時候,該名球員或他的隊友將球網拉低,即是製造一個優勢,因為球更容易通過、該攻擊球的通過點可以放更低使球更有攻擊性。另從體系解釋出發,若不作如此解釋,將產生規範漏洞,在扣球時把網子拉下來,將沒有一條規則可以規範,因為觸網自始不是犯規行為。

有論者認為此段文字應該翻成「因觸網而己方得利」/「因觸網而獲利」。意涵與作者的翻譯相近,但是原文並沒有限定於「觸網」的情形,論者加上「觸網」的限制恐與原規則不符。日文則將該條文譯為:「アドバンテージを得ようとしたとき」,並舉「己方發球時,拉低球網使其飛越對區」為例作為註解。[7]

第4點,比方說當對方球員起跳扣球,以推擠球網的方式,使球網造成干擾,干擾該攻擊球員在空中的平衡、注意力或動作等。實例如把對方地板弄濕,造成對對方球員的危險屬之[8]。

除了以上四點,有疑問的是,規則尚謂「amongst others」,按其意思,似指妨礙比賽的行為,不僅只有這四者,尚有「其他情形」,而此四者僅是妨礙比賽行為中「尤其」要注意者。

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何謂其他情形?本文認為有兩種可能:

(1)「妨礙比賽的行為」必須是規則有明文規定才屬之,否則在立法技術上實顯粗糙業餘,且11.4.4的列舉規定、2009-2012版新規則對許多犯規行為的放寬調整也大失意義,因為若不限於規則明文的情形,則變成裁判員可以憑自己的認定來裁定球員妨礙比賽。故,除了本條外,規則另有規定妨礙比賽的行為,11.4.4所稱的「others」即指該條以外的其他規定。

(2)「妨礙比賽」屬於一個不確定概念,裁判得以自己的經驗、價值填補其內涵。故在此四項行為外,尚承認存在其他妨礙比賽的行為,而由裁判認定。

作者早前基於規則修改的目的、體系性,乃採第一種見解[9];但後期鑒於條文的文義,以及該條規定的目的,並得充分規範到所有「各式各樣的妨礙比賽行為」,而採第二種見解。但應說明的是,縱然承認妨礙比賽的行為,不僅只有條文明定的行為,而尚存其他行為,該其他行為也必須限於「妨礙比賽的程度等同、或是更甚例式規定的四項行為」,才能引11.4.4而認該行為妨礙了比賽。

既然修改規則的目的在於讓比賽更流暢,則裁判員應盡可能尊重規則制定者的「要求」[10]。此外,是否妨礙比賽,應從客觀上判斷,而非就裁判員、球員的主觀心態認定。以下例子皆不應認為其妨礙比賽:

(1) 甲球員重心不穩,整個人倚躺在球網上,球網大幅形變,此時球在對方後場。
(2) 乙球員欲扣球,起跳時手拉了網帶一下。
(3) 丙球員扣完球後重心不穩,攙扶了球網。

三、實務判例及FIVB見解─代結論
FIVB定期會公布「Rules of the Game Casebook」,當中收錄對於裁判員執法有爭執的案例, 而FIVB則會對於爭議表示意見。幾乎每個涉及觸網的案件,FIVB都要重新申明一次:「觸網並非犯規行為(the net touch was not a fault)」,所有判斷行為是否犯規都是以「干擾比賽(interfere with the play)」為標準。

其例甚多,立場也一致。有興趣者可供參照。茲僅舉二例供參照[12]:

1.爭議問題:擊球後落地重心不穩而觸網
案例事實:
When she turned, she slightly touched the net. The referee did not whistle this net contact.Was the decision correct?
FIVB見解:
The decision was correct, since the action
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play.

2.爭議問題:擊球後落地重心不穩而觸網
案例事實:
After attacking the ball, the attacker landed on the floor a little off balance,took two steps and slightly brushed against the net outside of the antenna while the ball was still in play.
The 1st referee whistled the fault which ended the match. Was this the correct decision by the 1st referee?
FIVB見解:
The decision of the 1st referee was not correct.Since there was no interference of the play,the net touch was not a fault.
----------------------
[1] 作者寫作時手邊僅有1897年及2001年以後的排
球規則版本,故以2001年版本為例。11.3.1:「Contact with the net by a player is not a fault, unless it is made during the action of playing the ball, or it interferes with the play. Some actions of playing the ball may include actions in which the players do not actually touch the ball.」
[2] FIVB國際排球規則,2009-2012年版本,11.3.2:「Players may touch the post, ropes, or any other object outside the antennae, including the net itself, provided that it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play.」
[3]FIVB國際排球規則,2009-2012年版本,
11.4.4 :A player interferes with the opponent’s play by (amongst others):
- touching the top band of the net or the top 80 cm of the antenna during his/her action of playing the ball, or
- taking support from the net simultaneously with playing the ball, or
- creating an advantage over the opponent, or
- making actions which hinder an opponent’s legitimate attempt to play the ball.
[4] http://140.114.79.41:8080/# 目前似已關站。
[5] 茲感謝政治大學吳高讚教授借我翻閱其規則手冊,使我能「窺得」排協的疏失。並感謝教授與我討論該項問題,並將意見反應至排協規則審定的委員。
[6] 茲感謝政治大學男子排球隊王辰丰隊員提供寶貴意見。
[7] 參閱蔡崇濱,2009-2012 國際排球規則修訂要點剖析,排球教練科學,第14期,第7頁,謝天性排球基金會;同作者,中文版「國際排球規則」的商榷,排球教練科學,第13期,第7頁,謝天性排球基金會。
[8] 請見FIVB Rules of the Game Casebook,2010,3.12,頁18。
[9]學說上支持第一種見解者,如蔡崇濱,中文版「國際排球規則」的商榷,排球教練科學,第13期,第7頁,謝天性排球基金會。
[10] 裁判員是適用規則的人,在權力分立的法理上,試用規則者應當尊重訂定規則者的意旨。
[11] 中文標題為作者所加,請見FIVB Rules of the Game Casebook,2010。

本文為武陵高中51屆畢業生李有容著作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排球坊開張囉~

排球坊開張了!!
這裡會分享一些關於排球的文章
以及部份我們武陵高中排球隊的瑣事


讓我們一起熱血的打play吧!!!